乐读文学

社会学原来这么有趣

乐读文学 > 哲学心理 > 社会学原来这么有趣

先赋性与自致性角色

书籍名:《社会学原来这么有趣》    作者:仲英涛



像儿子,或其他类似角色,是生来就有的,由先天因素而决定,与后天因素无关,这便是先赋性角色,自致性角色则不然,它不是由先天因素所致,而受制于后天因素。

“你说的这种划分方法的确存在,那是根据社会角色规范化的程度来划分的。”戈夫曼说,“什么是规范性角色呢?说起来也简单,就是有比较严格和明确规定的角色;就是说,对于这类角色,明确地规定了其权利与义务,明确指出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开放性角色自然与之相反,其承担者可以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根据社会对角色的期望而从事活动。”

陈艳心想:不错,人们在扮演这类角色时,其选择余地就比较大,比较多。

“不同的社会角色,有着不同的追求目标。因此我们又可以将角色分为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戈夫曼说。

“那么什么是功利性角色呢?”

“它是这样一种角色——以追求效益和实际利益为目标,其角色行为的价值在于什么呢?就在于实际利益的获得。”

“表现性角色与之相比较,有什么不同呢?”一位同学发问。

“关于表现性角色,我得说,它的目的不是获得经济上的效益或报酬,”戈夫曼说,“而是为了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表现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想道德……”

“如此说来,像法官、学者、艺术家……这类角色,应该就是表现性角色吧?”

“不错!”戈夫曼回答说。



角色的获得与扮演


“显而易见,社会角色的获得并非随心所欲的,而总是受社会规范的制约。”戈夫曼说,“如果我们肯从生态学角度来观察,就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即任何生态系统都有其特定的规范。”

陈艳点点头,心想:不错,只有在规范张力的作用下,生态系统才能保持自身的有序状态。

“对个体发生作用的角色规范法则,”戈夫曼说道,“不单有自然的法则,还有社会的法则,它们共同表现为一种文化。”

“比如社会的法律、道德、舆论……这些规范,强制个体对其认可、服从,进而形成一种稳定的、默认的心理契约。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角色是个体行为方式,而规范则是社会生活方式。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则规定了人们扮演显示不同文化的角色。可以说,文化无处不在,它是一种最深刻、最广泛、最具体的外部约束力,赋予在每个个体角色行为上面。

“有一点我必须指出,就是角色的社会化常被人忽视。实际上,就个体而言,角色的社会化是社会化的核心。研究人的社会性的关键是什么呢?就是角色社会化问题。那么,我要问,社会化的目标是什么?”

说到这里,戈夫曼停下来,他期望着会有位同学做出回答。

陈艳满足了老师的愿望,她回答说:“我想,凡是与适应社会生活、成功履行一个人的社会角色有关的知识、态度、思想观念、生活技能等,应该都属于社会化的目标。”

“回答得不错!”戈夫曼说,“可见社会化所要达成的目标,是相当广泛的。通常而言,人们在分析社会化目标时,强调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与社会技能的社会化,又或者是从社会领域来划分,强调政治、法制以及道德的社会化。”

“在一定时空内,社会教化或环境同化对每一个体具有趋同性,然而,每一个体又具有其特殊性。因而社会化的结果必然不是一致的,必然表现出千差万别。对此我们没有异议,对吧?”



谭日辉老师评注


社会化的结果必然不是一致的。这是因为,社会教化或环境同化虽对每一个体具有趋同性,但是每一个体又具有其特殊性。

陈艳心想,是的!对于每一个人而言,他有着与同辈相对一致的共同社会生活,但个体之间的社会地位却又千差万别,这就是因为,每个人还有着自己不同于他人的社会生活,而这往往是独特的,是难以被同化的!

“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哪种生物具有更多的能动性?当然是我们人类,因为我们是一种智慧生物!这就决定着,个人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时,并非一个简单而被动的客体,而是一个主体,具有能动性与选择性。

“因为有着与他人相似(甚至是相同)的社会生活,所以个人会被社会同化;而另一方面,个人又有其独特的、不同于他人的经历与经验,所以又会产生个性化,使得人与人有着千差万别的观念、情感、思维方式……”

同学们引颈听着,无不觉得老师的思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戈夫曼暂时停了下来,将水杯递到嘴边,轻轻地啜了一口。可能是因为水比较烫,他看上去仿佛是在品尝红酒。

“一个人扮演何种角色,不单取决于他所处的地位的性质,还会受到其心理特征与主观表演能力的影响。”戈夫曼说,“我需要指出,一定的个体占据一定的社会位置的过程,就是相应的社会角色的扮演及形成的过程。”

张梓心想:是这样的吗?老师会给出怎样的理由呢?

“一个人,当其具备了条件去承担某一角色,并按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我们说这就是社会角色的扮演。人们在互动中的自我形象,决定着角色扮演的技巧。

“自我形象在互动中形成,而又影响着互动的进行。当然,个体在与他人互动中所产生的,只是一种暂时的自我形象。

“嗯,我得说,这种自我形象是不断发展的。最后将进入什么阶段呢?对啦,一个将自己确定为某类客体的‘自我观念’阶段。我这么说,不知道大家是否理解?”

陈艳想了想,问道:“当自我形象进入了最后的阶段,是否就意味着‘自我角色’的真正形成呢?”

“是这样的!”戈夫曼说,“而且,左右着个体角色扮演的,正是这种自我!”

“那么,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它对社会或对个人有着怎样的功能呢?”

“嗯,问得好!”戈夫曼说,“首先我们要提及的是,角色的互动功能。我这样一说,大家有了什么想法没有?”

前排一个女生站起来,自信地说:“我想,角色的互动功能表现在,角色通过互动来表现自己!”

“不错,互动又是角色之间的互动。但是这样说还不够完整,有谁能稍作补充吗?”

又一个同学回答道:“正如前面老师所言,角色的扮演与形成,无不是在互动中进行的!”

“很好!由互动产生的心灵与自我,使人类得以成为独特的物种。”戈夫曼说,“反过来,人类这类能力的产生,又使得互动成为社会的基础。”

“角色是否也有规范功能呢?”陈艳又一次开口了,惹得她的同桌张梓分外羡慕,“因为我想,对于个体的行为,角色应该具有制约、控制和规范的作用。”

“是这样的!”戈夫曼满面生辉,“另外,角色还具有自我表现功能。为什么呢?好,这位同学,你来回答一下!”

张梓终于得到一个机会,站起来,回答道:“因为在共同的社会期望之下,不同的人扮演同一角色,却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很好,请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