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文学

反惯性思维

乐读文学 > 科普学习 > 反惯性思维

前言

书籍名:《反惯性思维》    作者:任白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存在着或重或轻的惯性思维。它有时顽固而直接地体现在行为中,让我们事后颇为烦恼;但更多的时候,它隐蔽地渗透于我们的思考中,并不是那么容易被发觉。所以大部分人意识不到它的存在,在作出一些错误的选择时甚至会有理所当然的想法。

在本书开始撰写的几天前,我恰好读到了一则与思维有关的故事。有一家公司的部门主任把下属叫过来,问了他一个问题:

“有一个聋哑人到五金超市买钉子,他左手按在柜台上作持钉状,右手对着左手作捶打状,柜员拿来一把锤子,他摇头,并且用手指了一下自己的左手,柜员明白了,拿出钉子递给他,聋哑人满意地离开。接着又来了一位盲人,他是来买剪刀的。这位盲人应该怎么做,才能让柜员准确地明白他要买的东西是剪刀呢?”

这名下属是硕士研究生毕业,刚到公司上班两个月。他不假思索地回答:“这很简单嘛,盲人只需要伸出右手的食指和中指,对柜员比划一下剪刀的形状就可以了!”

主任凝视着他:“是这样吗?”

下属说:“应该是吧?”然后就突然沉默了。他马上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盲人只需要张口说他要买剪刀就可以了,因为盲人是可以说话的。

这个小故事很符合我们这本书的主旨——作为一位高学历的聪明人,为何也会犯下如此低级的判断失误?原因并不是偶然的。这名高材生之所以在分析问题时将盲人和聋哑人同等对待,就在于他受到了惯性思维的影响。他将分析聋哑人行为时的思维逻辑套用到了盲人身上。

惯性思维当然有很多的好处,我们不能否认。因为惯性思维实质上是人们在长期的工作、生活中,通过总结平时的经验而产生的一些固定的思维模式。由于这些经验和常识在解决问题时非常有用,于是潜移默化地形成了思维的定式。有了这些定式的存在,在处理同类问题时就能少走许多弯路,节省大量的宝贵时间。所以,惯性思维会随着人的阅历、经验的丰富而增长。

但是,当我们遇到新的情况时,惯性思维的弊端就显露出来了:

第一,它习惯性地运用旧方法处理新问题,经验因此变成了一种针对思维的“枷锁”。

第二,它对思维创造性形成了强大的阻碍,对经验的依赖容易使人失去创新的动力。

第三,它在解决常规问题时对人的思维产生了许多教条式的束缚,让人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

比如,有一家公司的总裁A先生打电话给下属C安排任务:“公司现在在华北地区有项目的优势,你马上将公司注册为当地的供应商,详情见我的邮件。”C的工作经验十分丰富,执行力也很强,他收到老板的邮件后立刻行动起来,制定了详细的行动计划:

1.仔细了解注册供应的流程;

2.收集信息,准备相关资料,列出步骤和文件清单;

3.把文档发给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并且随时跟进;

4.协同提交注册信息,联系注册机构询问审核结果;

5.完成公司注册,向老板汇报。

制订好计划后,他便紧张地忙碌起来,用了一个上午的时间完成准备工作,将资料发给部门负责人。几分钟后,对方却反馈回来一个出乎他意料的重要信息:“我们公司好像早就注册了。”C赶紧打开供应商管理机构的互联网查询页面,果然在供应商的列表中查到了他们公司的名字。

此时,C的内心无疑是崩溃的。他浪费了四个小时的精力,亢奋地投入到这件事情当中,到最后才发现所做的工作都是没有必要去做的。造成这种结果的“罪魁祸首”就是在过去的工作中十分奏效的惯性思维。接到老板的电话后,C的思维是按照常识和惯性运转的:“老板安排我去为公司注册,邮件中写得很明确,我当然要把这件事办好!”

基于对老板无条件的信任和服从,C一开始就认定了目标的不可质疑性,这就使他对工作的认识被束缚在一个单向度的思考模式中:“我要为公司完成注册步骤。”还有一个思维定式在提示他:既然老板提出了注册的要求,说明公司之前没有注册过。因此,他完全想不到拿出几分钟的时间先去注册页面看一看。如果可以查询到注册信息,他就能省下几个小时的时间和资源损失。

由此可见,缺乏必要的应变性是惯性思维最大的缺陷。在惯性的驱使下,人们会一味地依照昨天的经验,一厢情愿地认为所有的事情都是有迹可循、有规可依的,以为自己已经掌握的思考方式和做事方法可以一直沿袭下去。但是,今天的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富有变化。每一天都有无数的新鲜事物被创造出来,环境也在时时刻刻发生着变化。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也不再有绝对正确的理论,很多过去行之有效的常识早就被颠覆,全新的规则正在被创造出来。要准确地认知与适应这个新的世界,我们就不能再沿用旧习惯,也不能再固守头脑中的那些不合时宜的思维定式。

这正是本书强调并且倡导的思维理念——必须打破惯性思维,突破旧观念,改造传统常识,用创新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并且训练和提升我们的思维模式。  在书中,我们不仅阐述了不同的思考方式是如何深刻影响人的命运的,而且为读者总结了改造惯性思维的实用方法,告诉你应该如何辩证地思考问题,抓住问题的关键点,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最终实现思维的自立,对生活和工作均产生实质性的帮助。

英国的科学天才贝尔纳说:“妨碍人们创新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正是庞大的“已知”构成了我们头脑中的智慧,形成了强大的惯性思维的基础。现在,创新已经成为全世界的时代精神,受到各个行业前所未有的重视。为了实现创新,就要先改造我们的头脑,开阔视野,对生活和工作进行全新的、高效的思考。

为了学习和提升自己的反惯性思维,我们每个人都要成为一个“造钟”人,而非“报时”人。这对形成独立的、创造性思维的目标来说,具有无比重要的意义!但这个目标真正实现起来,又是如此之难。无论我们的思维多么严谨,意外总会发生。因为惯性思维是极其顽固且难以觉察的存在,经常会使工作在不知不觉中偏离方向,让我们钻进死胡同,浪费了成本,也让日常的决策和行动变得非常低效。

对做好工作而言,令到即行的坚定执行力固然令人称道,但这种优点所形成的惯性思维也会像C先生一样,在高效的行动中犯下一些“善意的错误”:明明满怀热情地投入工作,最后却发现自己的努力完全走错了方向,不但劳而无功,而且打击了自己的信心。如何避免类似错误的发生?这正是我希望这本书可以为读者解决的问题。

突破思维的惯性,最简单地说,就是要多问一句“为什么”,多想一次“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战胜原有的思维惯性,反向审视眼前的事物,并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常识和经验的反面看一看有什么因素是尚未想到的,并且结合自己的实际需要找到不同的解决方法。因此,我不仅在书中针对各种复杂的情况提出了改进思维方式的应对之策,也结合不同行业的实际情况总结了许多可以灵活执行的思考原则。

我衷心地希望,在改造自身的惯性思维、进行突破性的创新等方面,读者能够从书中获取到有益的知识。哪怕仅能解决一小部分问题,也将是本书莫大的荣幸。同时本书也为人们设定了一些参考目标。通过对发生在身边的案例的分析和探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自身的思维正在发生哪些问题,然后制订目标,发现有效的、简捷的提升途径,进而能够真正地看到问题,解决问题。

在这个世界上,能够把你限制住的从来都不是别人,只有你自己的思维。我希望本书不仅是一门思维层面的精进课程,也能为读者提供一些辩证看待成败得失的人生智慧,让读者从惯性思维的困境中从容地跳出来,从此海阔天空、自由而且创造性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