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文学

红楼之铁血琏二爷

乐读文学 > 都市言情 > 红楼之铁血琏二爷

第104页

书籍名:《红楼之铁血琏二爷》    作者:紫生


        准备好一切,已近四鼓,三人依旧没有安寝,卫九问贾琏道:二公子觉得,我应当回京城?

        贾琏点了一下头。理智上,他当然知道换粮种的大事关系到百姓生死,国家危亡;但是自从穿越之后,他最亲的人,待他最好的人,和教给他最多的人都是贾代善,说不担心京城的情况,也是假的。

        卫九眼皮都没抬一下,似乎知道贾琏的会如何回答一般,继续道:我们出城前,国公爷有交代,路上听二公子吩咐,除了回京一样。如今皇上将破晓交到国公爷手上,京城里头,国公爷能够调动的力量并不少。再说,皇长孙手上的事应当已经办完,算算日子,也该回京了,皇长孙回京之后,江大人也到了京城,二公子不必过于忧心京城的事。

        贾琏听卫九说得入情入理,点了点头。

        顿了一下,贾琏道:关先生,这家客栈是您随意找的还是这里是咱们的暗桩?

        关七手抬头道:算不得暗桩,只是咱们下九流的做什么的都有,也算同气连枝,行走江湖行个方便相互有个照应,实则松散得很。下九流人员庞杂,有开客栈的,也有开饭馆的,挑夫、抬轿,说媒、搓背,什么都有。我是盗门的人,看到下九门内江湖朋友开的客栈就进来了。

        贾琏皱眉道:从明日起,咱们小心些,同为下九流开的客栈也未必住得。

        关七手眉头一皱,略一想就明白了贾琏的意思:二公子是说,下九流中,混入了化骨楼的人?

        贾琏轻轻的点了一下头。当时贾琏和关七手在房间说话,原本已经压低了声音,为何楼天炎会突然出现?楼天炎身上带的银两不多,只需要出示一下化骨令就能住进来,所以这家客栈虽然是下九流的江湖朋友开的产业,但同时也认化骨令。

        关七手一下脸就黑了,道:这帮数典忘祖的东西,竟然和化骨楼那样丧尽天良的玩意儿狼狈为奸!

        贾琏劝道:关先生息怒,下九流都是苦出身,本就龙蛇混杂。况且,未必所有人都知道化骨楼的真面目,也许有些下九流的产业和化骨楼有往来,也不过是为了生计罢了。毕竟化骨楼的产业有粮行、商铺,生意做得也大,开门做生意,互通有无是人之常情。以后咱们一路小心些也就是了。

        关七手听了,觉得贾琏言之有理,便不再说什么了。

        次日一早,卫九便出城门牵了寄存在驿站的三匹马。昨夜因着翻墙入城,卫九没有带马匹入城。

        三人汇合之后,继续向南。

        许多化骨楼的暗产都将标识藏得很隐秘,不是化骨楼内部的人,难以识别。但是因为贾琏手上有化骨令,三人眼力又好,倒是一路上认出不少。因三人有要事在身,不欲生事,便避开了化骨楼的产业行进,路上自然安生不少。

        一行人快马加鞭,换马不换人的一路南行,除了饮马喂马稍作休整,和夜里必要的宿店,三人就没休息过。不足十日,几人便到了扬州城。

        林如海也早接到了贾代善的飞鸽传讯。虽然鸽子能带的信件写不下太过详细的前因后果,贾代善信上语焉不详,但是林如海也知道岳父不远千里通知自己购粮,信中还称多多益善必有用意。因而贾琏等三人到扬州的时候,林如海已经采购了不少五谷杂粮,除了部分存在盐政衙门的官邸,还有部分存在了林家苏州的老宅。

        自然各地都有隶属朝廷的大粮仓,存着粮食以备不时之需。只是各地粮仓最是硕鼠横生,常常十仓九空。往往朝廷派人巡视的时候,才借了米粮充盈到一个粮仓里应付巡视官员检查,查完又将粮食都运到还没检查的临近粮仓去。更有甚者,来不及四处借粮填充粮仓的,竟是一把火烧了粮仓谎称走水。另有其他粮食无故消失的离奇说法不胜枚举。是故,遇到天灾的时候,开仓放粮才知道无粮可放,天灾之上,又添人祸的悲剧自古以来不知凡几。

        林如海刚接了贾代善的信时,还不知道贾代善为何突然让自己大力采购粮食,为防走漏风声,林如海只通知了几个信得过的州县地方官,让他们查一查自己治下的粮仓可有余粮。

        那几个至交都知道林如海的岳父是当朝简在帝心的荣国公,更知道当年贾敬奉皇明巡视山东,查出忠顺王勾结倭寇那样的惊天大案,林如海私下提醒粮仓的问题,几地地方官员皆以为是皇上又要派人南巡,谁敢不重视?因此除了林如海,也有好几地知府、知县查了当地粮仓的余粮。或有受潮坏掉的,或有被贪污的,都设法追回或者补上。

        是故,江南一地颇多可供做种的粮食掌握在官府手上。

        又说保定府的大案轰动全国,别说百信们相互转告,就是为官为员的,哪个不想保住头上乌沙,除了个别本就和逆贼有勾结的,大部分官员都奔走相告,不但将自己所辖之地盯得特别紧,还派人转告自己交好的同年、亲友,故此,有乱臣贼子在粮种上动手脚的消息传开得特别快。那些得林如海暗中提醒的官员听到传言后,无不庆幸。

        贾琏一行到扬州的时候,林如海也得知保定府的大案了。当然,江南自古富庶,甄函关要在粮食上动手脚,就不可能放过江南。贾琏猜到甄函关在粮种上动手脚后,就算行动再披星戴月马不停蹄,也不如甄函关事先筹划良久来得迅速。加之江南离得远,贾琏一行赶到的时候,许多百姓已经换了粮种。

        林如海知道事态紧急,将三人迎进盐政衙门后的官邸内,道:三位一路风尘辛苦,琏儿如今越发出息了,已经出来办这样的大事了。不知岳父、岳母大人可好?两位内兄和嫂子可好?礼节性的问过贾代善、贾母,贾赦夫妻并贾政夫妻,林如海也没当真等着贾琏回答,又说了现下情况自己大致清楚了,等三人略作修整再详细计议。

        贾琏行礼笑道:侄儿此来多有叨扰,谢过姑父。但现下事情紧急,来不及修整,还请姑父派人带路,咱们去最大的一处粮仓。

        林如海一听,皱眉道:现下全国一心,捉拿换粮种的贼子,难道贼人如此大胆,还敢在粮仓做功夫不成?口中虽如此说,林如海也不推迟,忙叫人备马。

        现在贾敏即将临盆,贾琏一来还没拜见贾敏就要让林如海带自己去粮仓,怪不好意思的,于是贾琏道:姑父不必去了,盐政衙门只怕也存了不少粮食,需要姑父留下主持大局。再说,不能为了抢购粮种的事情倒将盐政上的事耽搁了。顾此失彼不说,盐政亦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姑父只需派一老城管家带路即可,最好管事身上会些武艺,咱们骑马赶路经得住颠簸。

        既然保定府的案子姑父已经知晓,不日江南百姓也都会知道。到时候百姓知道自己手上的粮种不发芽,必找官府求助。一个不慎,许就会闹成哄抢踩踏。若是有贼子混入百姓中煽动闹事,衙门未必应付得过来。贼人不能对粮仓动手,便煽动百姓动手,官府若是开仓遭了哄抢,其他各地没了粮种,国家依旧会大乱。若是不开仓,说不得会有人煽动百姓揭竿而起。虽然小股起义不会伤筋动骨,到底伤的是朝廷的元气。

        林如海听了贾琏一番鞭辟入里话,心中大是叹服,忙去安排。林如海自己虽是书生,但是林家列袭四代,家资巨万,府上家丁、护院倒也有些会些功夫,林如海派了一人名曰林福的带路,领贾琏等人又前去苏州。

        江南水乡,河流胡波星罗棋布,许多交通皆靠行船。

        扬州到苏州不过三百多里地,按贾琏他们换马不换人的赶路方法,不足半日便可赶到。但是因两地之间隔着长江,便要到瓜州登船,到了京口再上马赶路。

        林家管事办事倒伶俐,林如海在扬州又手握实权,寻船皆是容易事。到了瓜州,一听是林大人府上要用船,现成的就有盐商的大船渡贾琏等人过河。

        林如海为官颇为谨慎,平日除了朝廷允许的冰炭敬,并不太受盐商的各色礼物,但是这次为了购粮的事,动用了不少盐商的关系。淮扬盐商巨富,他们各处贩盐,不但有自己商队、船行,还有灵通的消息和富裕的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