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文学

沙漠佣兵之王

乐读文学 > 历史军事 > 沙漠佣兵之王

第757章 准备工作

书籍名:《沙漠佣兵之王》    作者:银河也是一粒沙

  崇祯听到元峥说到自己可以成为一个中兴之主。
  激动得脸都红了。
  能够从史书上得到一个中兴之主的评价,这一直就是崇祯的理想。
  他从十七岁入京当了皇帝,一直想要的就是让天下人认为自己是一个好皇帝。
  他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做一个中兴之主。
  他当上皇帝的时候,大明朝的颓势天下人都能够看见的了。
  在上任一年的时间里,崇祯把魏忠贤**剿灭。
  这让他在东林党人口中赢得了巨大的声望。
  人家给了皇帝最想要的名,他就重用东林党人。
  结果朝廷里面那些能够做事的大臣越来越少,口若悬河,夸夸其谈的大臣越来越多。
  直到被闯王赶出京城。
  今年元峥把中原这一片基本平定,他的中兴之主梦想又开始蠢蠢欲动了。
  只是这一回,京城里面的那些官员们,却再也走不进崇祯的心里去了。
  因为他的前首辅魏藻德的形象,常常出现在崇祯面前。
  现在听到元峥也说出来这句话,他怎么能够不激动?
  崇祯不解地问道:“爱卿!给朕说说,为什么放开海禁,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就能够成为中兴之主?”
  元峥笑着说道:“后金那些鞑子们,每到受灾的时候,就要跑进关来打草谷。
  皇上这是知道的吧!”
  崇祯点头:“朕知道!”
  “他们就那么跑过来,劫掠一番就跑,对他们来说,赚钱不赚钱?”
  “赚钱!”
  “他们用骑兵,用武力来劫掠财富。
  我们大明朝的瓷器、丝绸都是天下独一份,茶叶也是我们出产的最好。
  我们只需要大量把这些东西,高价卖出去就可以换回我们需要的东西。
  物离乡贵,在本地最贱。
  大明朝的东西卖到那些外面去,在他们本地买我们需要的东西回来,来回都有利润。”
  崇祯不解地问道:“可这跟朝廷有什么关系呢?”
  元峥笑了:“那些商品出口,我们要收税,进口我们也要收税的。
  商人们买卖得越多,朝廷收到的税收就越多。”
  崇祯想了想:“可我们若是放开了海禁,海上那些海盗和倭寇不也同样又会进来了吗?”
  元峥笑着说道:“远贼必有近脚,那些海盗和倭寇,都是有当地人做眼线的。
  但是只要朝廷有了强大的海军,只要有海盗上岸,或者劫掠我朝商朝。
  本相自会带兵灭了他们的国。”
  听到元峥杀气凛然的这句话,崇祯高兴地笑了。
  元峥这个时候继续说道:“等到我们的海上的战舰强大了,大军可以从海上直接到后金背后插上一刀。
  陆地、海上配合着,后金再也活不上多久了。”
  崇祯听到这里,又有些不解地问道:“爱卿!去年山海关一战后,后金再也没有派过士兵前来攻打我朝。
  倒是派了不少信使过来,表示愿意跟我朝纳贡,愿意成为我们的一个蕃属国。
  这些日子你不在朝堂,朝里的大臣们都对此表示赞同。”
  元峥看着崇祯:“皇上,我大明朝是有史以来唯一一个不和亲,不纳贡,不投降的朝廷。
  那后金原本就是我们的家奴。
  什么时候家奴逃出去,侵占了主家的房屋、土地,然后回头来说加入主家。
  成为主家一个分支的道理。
  皇上不用忧心草原上的那些鞑子,本相这些日子只是想着攘外必先安内。
  一心内政而已,如今天下巨寇平定,朝廷大军正在天下纵横清扫。
  本相要给天下百姓一个安宁的生活环境,把我朝境内所有的土匪、山贼全部梳理一遍。
  不说做到全国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至少也要做到:无论任何地方出现山贼过后。半年里面一定要把那些山贼给剿灭掉。
  朝廷的大军四处征伐那些山匪,实际上就是在练兵。
  让他们习惯长途跋涉,今后再出兵草原,也就不会害怕路途遥远了。”
  崇祯这才明白:为什么宰相大人,明明已经把那些巨寇都已经杀得没有几个人了。
  还一直不得胜还朝。
  原来宰相心里记挂着整个草原的啊!
  若是能够在自己手里把草原打回来,中兴之主的名头就稳了。
  崇祯有些不安地问道:“爱卿!这攻伐草原,怕是消耗巨大吧!
  朝廷有那么多银子吗?
  朕能够看到草原收复吗?”
  元峥笑了:“陛下!那些草原鞑子跑到我们的地盘上面打草丛谷。
  虽然有些消耗,但是他们总的来说肯定是赚了的。
  我朝大军出兵去攻打他们,也是可以赚钱的。
  大军出动,不但不会花费朝廷的银子,相反的。
  还会给朝廷赚回来大把的银子。
  只是这些银子,会被那些读书人笑着伸手拿,骂着说本相不仁罢了。”
  崇祯疑惑了:“什么笑着、骂着?”
  元峥笑着说道:“大军出兵,既然到了对方的地盘上,当然要对对面的那些百姓做些事情。
  就是对面的官府的府库,也应该是我朝大军的了吧。
  只是有些人书生意气;认为就算是那些百姓,也是皇上的百姓,要爱护。
  对面的那些府库里面物资,也是人家的,不应该自取。”
  崇祯问道:“上国大邦,不是理应如此吗?”
  元峥冷冷地问道:“他们的子弟跨上战马,踏上抢掠我们百姓道路时候,那些人想过是皇上的百姓们吗?
  倒是一直为皇上,为朝廷交税纳粮的百姓,被劫掠,这公平吗?
  路是他们自己选的,他们能够做得了初一,就应该知道有人会十五的。”
  崇祯在院子里面转了几圈子:“朕不明白。宰相你这说法,跟朕以前的老师教的不同。
  可是朕觉得很有道理。”
  元峥笑了:“皇上觉得有道理就对了。
  皇上!我们上国大邦,就是要讲道理。
  但是我们只讲自己的道理,只讲我们自己百姓的道理。”
  元峥这次回来,要组建海军、开办技校的事情都说通了。
  剩下的事情,就是具体去办理。
  元峥知道现在整个世界上的各个海洋上面,正是海盗最多的时候。
  他的舰队想要做到最强,新式大炮一定要有。
  蒸汽轮机也一定要用上。
  他回京之后,就在第二天,就去科学院里面看了。
  大炮的改进进展很顺利,那些工匠们见过了他拿出来的子弹。
  第一步就原样放大做出来几枚炮弹。
  然后把整个大炮后部给锯下来,做同来的大炮已经可以用了。
  只是元峥要求的小型化还在继续探索,钢材的问题还存在。
  炮筒只要做得小了,就容易炸膛。
  这些是元峥上次离京的时候,他们就做了来的样子。
  这一回元峥回来,炮弹已经有了改变。
  实现了元峥说的弹头上面装上引信,炮弹打出去后,靠着爆炸伤人。
  一下子就让大炮的威力提高了上百倍。
  一次次的改进了钢材的质量,又一次次的试验,经过四十多次的失败。
  这些人终于换了一种想法,他们决定把刚刚浇灌出来的模子锻打一遍。
  这样来提高钢材的质量。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
  这些人终于开发出来一台水压机。
  有了水压机的加入,这些人做出来的炮管还是不合质量,倒是用来做枪管还成功了。
  只是还不能够量产。
  那些想要做出蒸汽机,一步登上一品大员的工匠说工部官员们。
  这些日子里面,不断地改进着蒸汽机的设计。
  元峥现在见到的蒸汽机已经是一个圆柱形的了。
  看来有些东西都是相通的。
  后世元峥见到的大型锅炉也都是这个样子。
  只是现在这些人遇到的问题不少,首先是蒸汽的输送。
  不单单只需要管道,还需要阀门,进水阀门也需要。
  最初这些人考虑的时候,只想着把那个茶壶做大就是了。
  等到真正做起来的时候,才发现那个茶壶什么都不是。
  真正要做的,实际上只是用上了它那个水遇热变成蒸汽的原理。
  元峥见到这些做蒸汽机的人,使用的管道全是铜的,并且也是他们自己浇注出来。
  不由得有些头痛:他们跟枪械制造两个部门,现在都有共同的需要:无缝钢管。
  这一回元峥组织了大明科学院里面的第一次跨部门合作。
  蒸汽机制造和枪械制造两个部门,共同成立一个钢管研究中心。
  专门研究钢管的制作。
  元峥对整个科学院的所有人都鼓励一番。
  他知道:科研从来不是提口号,它有自己的规律,慢慢来吧!
  为了给蒸汽机研究所提高进度,元峥帮着这些人制定了整个研究的各个步骤:从蒸汽机主体,到蒸汽机阀门、管道。
  传递装置、叶轮。
  这些东西,很多可以同步研究开动的。
  有了元峥的提示,整个蒸汽机研究所里面的人,终于认识到:这是一个需要更多人参加的工程。
  他们又陆续成立几个专门研究单独项目的小组。
  只要这些人不放弃,元峥就放心了。
  现在他想去南方了。
  他要亲自去主持南方的开放工作。
  在这之前,还有一件事情要做:草原!
  元峥这去南方,不是一年半载就能够回来的。
  再说了,他这一走,还担心着后金休整了一年多,从草原上再打进来。
  就算他们打不进京城,破坏了自己好不容易在北方恢复起来的这一点元气也是不是好的。
  因此元峥要主动出击,狠狠打击一下后金,要像上一次那样,一次打击,让他不敢向南看。
  实际上元峥多虑了,自己去年他在山海关把多尔滚手下的七万精锐烧死之后。
  后金就一直没有恢复过来。
  后金执行的八旗制度,多尔滚虽然是摄政王,原本权力来的就血腥。
  各旗旗主也都是摄着鼻子认下了他这个摄政王的。
  他一次葬送了几万精锐,基本上是把自己手下精锐丧失殆尽。
  手下没有兵,说话就不硬。
  各个旗主有想法,后金统治下的那些蒙古部落们也有自己的想法。
  他们看到了后金手下精锐丧失许多,这个时候。
  这些蒙古部落里面,不少人都想起了曾经的黄金家族荣光。
  纷纷开始脱离后金,自己扯杆子,立旗子。
  他们都是看到后金是从一个小小部落打出来的。
  自己这些部落也是可以做到这样的。
  整个草原上的战火纷飞。
  多尔滚为了保证自己的权力,直接从其他旗里面强划了不少士兵过来。
  又大力在那些抢掠来的汉人中间招募新兵。
  美其名曰:大家都是一家人。
  这是范文程最喜欢见到的事情:他一直在努力劝说多尔滚,一定要把汉人拢络过去。
  因为汉人的数量太多了。
  想要抢夺中原,没有汉人的帮助是不可能的。
  这一回,多尔滚在受到重挫后,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
  一年多来,他这个旗根本没有无兵可派,也无法出去作战。
  倒是其余的各旗,一直在草原上面征战不休。
  作战意味着能够抢到更多的人口和牲口,还有女人、财宝。
  但是他们这些后金人却也同样会受伤,会战死。
  那些不愿意接受汉八旗的旗主们,手上的实力越打越低。
  部落里面的钱财倒是越来越多。
  以往这些金人把蒙古部落打下来,都是会把那些能够打仗的人,全部收编过来。
  现在因为这些蒙古人也会叛变了,他们不再互相信任。
  因此只要打一个部落,就把部落里面的男人,超过车轮高的全都杀掉。
  只留下女人和没有车轮高的小孩子。
  这个时代的信息传递本来就不通畅,上次大战过后,明朝加强了对草原上面物资的管理。
  对面也加强了信息的封锁。
  元峥根本不知道草原上面发生了什么。
  现在他不管对面发生了什么,他只想到了自己要做什么。
  这一次,元峥要把大明朝的整个北方防线,向前推进一步,
  辽宁、锦州他都是要抢回来的。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元峥已经下令在四川的队伍开始撤军回京,
  整个四川的防御全部交给秦良玉了。
  现在张献忠的队伍有组织的已经被消灭完了。
  就算是有残存的也都跑进深山老林里面去。
  秦良玉动用四川本地官兵已经完全能够保护好的。
  有了这样的实力,元峥这才决定撤军回来的。
  对于中原的剿匪行动,元峥是一点也没有放松。
  整个中原大地上,元峥的计划是:至少要等到各地的百姓能够生活得下去的时候,才把大军撤走。
  最近这一年里面,他是不准备撤军的。
  只是现在元峥手里的骑兵只有一万,真正精锐还是只有三千,另外有二万能够骑兵的步兵。
  他们是可以骑着马赶路,却不能够马上作战的。
  真正的骑兵,必须要会射箭的,骑射的由来就是这么来的。
  不会射箭的,根本不配为骑兵。
  元峥现在就是要想办法把这二万步兵变成骑兵。
  方法当然有,那就是给这些步兵全部换上新式的步枪。
  开枪当然容易训练的,至少比练习射箭来得快。
  对于枪械研究所里面最新式的大炮,虽然它们还是非常笨重,但是元峥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
  就是给这些大炮,仿照后世那些装甲车、坦克一样,给它们配备专门的运输车。
  这种车底盘很底,车轮特意做得很宽,这样来降低车轮的压强。
  大炮问题解决了,现在元峥要解决的就是步枪装备问题。
  这些枪械在元峥的催促下,已经开始大量生产,也在京师的队伍里面进行了一个营的小规模试用。
  这些日子里面,元峥天天都跟在这个营里面。
  对那些士兵们进行培训,这些人,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面,就会是教官,培训大队伍的。
  好在这些士兵们,虽然对现代武器不熟悉,但是他们对鸟铳却还是用过的。
  元峥开始对这些人进行最基本的训练。
  从武器的分解接合开始,一直讲解到瞄准射击。
  日子过得飞快,元峥回京三个月后,两支派到四川去的队伍,也回来了。
  这批人一回来,立刻就开始接受换装,换武器的训练。
  新式武器跟旧武器有了许多的不同。
  新武器需要新式背带,用来携带弹药。
  并且还需要新的指挥方法。
  为此元峥操碎了心。
  好在经过这一年多日子的扫盲,元峥的队伍里面,从上到下,所有人都已经识字。
  元峥发下去的枪械使用手册,这些士兵们都还能够看得懂。
  至于元峥写出来的战争指挥艺术,也已经发到班长以上的军官手里。
  元峥让那些军官们,有空就多学习。
  他自己亲自对所有连以上的军官进行讲课。
  目的就是为了让这些人,早些明白现代战争,跟以前完全是不同的两回事情了。
  元峥这些日子都是在军营里面度过的。
  朝廷里面的政务,他完全没有管理了。
  不过在朝里有了三个跟他一样想法的官员,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每在休沐时期都会到元峥这里来汇报一下情况。
  交流一下朝廷接下来的需要做的工作。
  实际上在这个时代,宰相真正要做的事情可多可少。
  元峥这个时候才明白了,为什么明朝的皇帝,可以一个躲在后宫里面做了三十年的木匠,整个帝国还是正常在运作。
  这个时代的绝大多数人,做的都是自给自足的生活。
  他们只要不遇到天灾人祸,是基本不会跟官府打交道。
  那些人交税纳粮,都是有里长代办了的。
  现在朝廷只是在元峥的要求下,加强了对商品的征税。
  全国统一的加税,并且是全国统一的税额。
  从商品出产地征税一次,然后商品在国内运输途中就不再交纳税收了。
  只在出售地,按照售价继续交纳一次税收。
  只出售一次,就需要交税一次。
  这就让朝廷里面今年的税银大幅度上升。
  也让朝廷里面的这些官员们,第一次感觉到朝廷真的开始中兴了。
  并且现在元峥已经命令各地总兵,各回各自的驻地。
  对每个总兵手下的士兵数量进行了大裁剪。
  只有他自己手里的军队,一个也没有少下去。
  但是元峥手下的那些士兵,大多数时候都在中原大地上流动。
  他们的补给就各地就地供应,然后从各地应该给朝廷上交的粮、银中间扣除。
  这也让各地总兵、巡抚高兴不已。
  本地供应朝廷士兵,可以减少自己这些地方的负担。
  大大减少负担了。因为不用长途运送,在这个时代,长途运输粮食,如果走陆路的话,行程稍稍远上一些,出发时候的一百斤粮食,到达目的地时候,怕只剩下十斤了。
  现在不需要长途运送,当地既可以减少补贴这部分损耗,又可以减少民役的征发。
  经过元峥这样的改变,朝廷整个军队的消耗大幅度地减少,不足去年的一半。
  这才是让所有文官们最高兴的事情。
  元峥就这么慢慢地训练自己的队伍。
  等到他觉得时机合适的时候,就要开始出兵了。
  元峥在准备出兵之前,特别在京城北面进行了一次的现代化的实弹演习。
  这一次他是特别请了崇祯皇帝前来参加,却是不许一位朝廷文官前来参加。
  元峥这是怕那些文官们,见到了自己队伍的演习之后,诗兴大发。
  写出文章到处宣扬,现在元峥是要对自己军队的战斗力和装备进行保密的。
  崇祯跟着元峥站在二十多米的高台上,看着下面站得整齐划一的军队。
  心情澎湃,什么时候自己见到过这样的队伍?
  崇祯眼尖,一眼就看了来了,脚下的这支队伍,没有刀、枪、没有盾牌,也没有弓箭。
  他心里有些疑惑,不过却没有说出来。
  他倒是看到个士兵手里都拿着一只鸟铳。
  这鸟铳跟宰相他们当初拿着的有些像。
  崇祯还在那些队伍里面,看见了一门一门的大炮。
  只是粗粗数了一下,就有一百多门。
  他指着那些大炮:“元相!那些炮都放在车上,这是要运走的吗?”
  元峥点头承认:“今后这些队伍走到哪儿,这些炮就跟着到哪儿。”
  崇祯指着那些士兵手里的枪问道:“这些士兵们只用枪,会不会太危险了?”
  他没有特别说出来,用枪遇到大雨的时候,可是没有还手之力的。
  因为大雨会打湿火药,也会让火捻子不容易点燃火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