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文学

刘备的日常

乐读文学 > 历史军事 > 刘备的日常

第2582章 1.171 补牢之计

书籍名:《刘备的日常》    作者:熏香如风

  稍后再看
  ---------
  曹节老眼一转,计上心来:“我儿,且入内室。”
  安素不疑有他,随老父入内室。
  “我儿可闻,梁冀金山。”曹节言道。
  “禁中传闻,菟园销金。”安素自然知晓。
  “时有扶风公子,侯殷投刺……”曹节便将前后诸情,娓娓道来。
  闻,宋皇后,被移花接木,送入蟾宫。濦强侯宋奇,化身侯殷登门。与曹节约定,以梁冀金山,为宋皇后赎身。后数年未果。待临乡侯上计入京,询问窦氏八丽身世。唯恐旧事外露,曹节遂将宋皇后,作价一亿,贩于刘备。不料宋皇后,前脚将离蟾宫,侯殷便携梁冀金山,后脚登门。
  见案上金囊山积,曹节追悔莫及。
  本可将宋皇后下落,如实相告。然又贪梁冀金山,唾手可得。宋皇后下落,曹节便没有说破。与侯殷多有往来,才有今日之祸。
  曹节,老奸巨猾。即便养女,亦半真半假,话不尽然。尤其绝口不提,永乐之事。
  悉知详情,安素劝道:“阿父当知,蟾宫之事,不可久为。”
  曹节闻言嗟叹:“我儿,所言是也。”
  “徐奉,人何在?”安素遂问。
  “未可知也。”曹节言道:“徐奉、侯殷,举族伏诛。此仇,‘弗与共戴天’。京中太平余孽,皆以二人‘唯命是听’。老父,焉能无惧。”
  安素这便宽慰道:“阿父,少安。二人‘包藏祸心’,久必外露。其京中十万黄门,皆为耳目。有何惧哉。”
  “善。”曹节目光慈炯,难掩精光。
  东郭,粟市。
  侯殷再入密室,与徐奉相会。
  “可有所获?”侯殷劈头就问。
  “倒是探得一事。”徐奉这便言道:“永乐太仆封谞,命掖庭甄选二岁男童。却不知,所为何用。”
  “二岁男童。”侯殷眉头微皱:“莫非董太后,忧老将至也,欲行‘长乐无极老复丁’?”言指,返老还童,回春之术。
  “未可知也。”徐奉摇头。
  侯殷隐隐觉得,此事非同一般:“此中或大有深意。可为我所用。”
  徐奉轻轻点头,转而言道:“此地不宜久留。可有别处安身。”
  侯殷略作思量,这便言道:“何不去此地。”
  “何地?”徐奉忙问。
  侯殷指了指头顶:“居高之所。”
  徐奉这便醒悟:“妙极!”(《陇右·1.49三路大捷》)
  侯殷所指,便是太仓蟾宫。
  谓“灯下黑”。洛阳内外,重重危机。然太仓蟾宫,却稳如泰山。
  得侯殷暗授机宜。徐奉当可神鬼不知,潜入太仓躲避。
  西郭,曹节府。
  便有心腹来报:“侯公子,昨夜已见秦太仓。”
  “善。”曹节累日不宁,稍得心安。
  只需知晓宋皇后下落,侯殷必改弦更张,与太平道,一刀两断。
  果不出所料。
  小憩片刻,便有人投刺谒见。
  金粉名刺,一如先前。
  曹节略作思量,这便言道:“内室相见。”
  “喏。”
  须臾,乔装改容侯公子,入室相见:“拜见老大人。”
  “公子,无恙乎?”曹节慈眉善目。
  “老大人,何不早言?”侯殷反问。
  “啊——”曹节佯装大悟:“非老朽不欲,实不能也。公子既奉太平道,必与蓟王不两立。若知宋皇后,已为蓟王妃……”
  “老大人当知,区区所为,皆为全皇后一人。”侯殷实言相告。
  “这……”曹节故作迟疑,转而问道:“为今之计,该当何为?”
  “徐奉并京中黄巾余孽,需一并除去。”侯殷早有定计。
  “公子所言是也。”曹节心中暗喜:“然当,如何施为?”
  “徐奉欲假永安上寿,刺天家母子并蓟王。”侯殷言道:“乞老大人,助我除贼。”
  “嘶——”曹节方知事大。
  永安上寿,迫在眉睫。陛下当携何后、王美人,及蓟王刘备,一并出席。徐奉蓄谋已久,骤然发难。恐害天子性命。
  心念至此,曹节老眼精光毕露:“徐奉何在。”
  见曹节权势逼人,全无老态。侯殷心中笃定:“藏身太仓。”
  “必出公子之谋。”曹节这便醒悟。
  无怪,刺奸贼捕,禁中鹰犬,刮地三尺,亦寻不出徐奉下落。竟胆大包天,行瞒天过海。藏身太仓顶上,蟾宫之中。
  “然也。”侯殷亦相告实言:“‘此一时,彼一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