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文学

心理学效应大全

乐读文学 > 古典文学 > 心理学效应大全

第12页

书籍名:《心理学效应大全》    作者:未知


当一个人不能直接端给他人一盆“热水”时,不妨先端给他人一盆“冷水”,再端给他人一盆“温水”,这样的话,这人的这盆“温水”同样会获得他人的一个良好评价。  

77连带效应  

  教师评改论文式试题时常常产生的一种现象,它是由前后试题的连带关系造成的。前一试题的得分常常会影响到后一试题的得分。在客观式的试题中,这种连带效应不易产生,因为客观式试题前后各题的界限比较分明,而且标准答案也比较确定,不会产生游动;而论文式试题的标准答案却留有游动的余地。目前高考阅卷中,采用了“流水作业”批改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连带效应。  

78链状效应  

有一句俗话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链状效应,它是指人在成长中的相互影响作用。这种效应在年龄低的学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就学生的链状效应看不是单方面的,既表现在思想品德方面的互相感染,也在个性、情绪、兴趣、能力等方面发生综合影响。利用学生的链状效应,让不同性格的学生在一起可以取长补短。因此作为班主任,应有意识地优化学生周围的环境,如让娇生惯养的学生与独立性较强的朋友做伴,胆小畏怯的学生应和勇敢坚强的学生交友。  

79临近效应  

两个人能否成为朋友,这与俩人住处的远近有很大关系。这被称为邻近效应。那么为什么邻近性会引发好感呢?  

增强亲近感  
邻近性一般都会增强亲近感。住得近的人自然碰面的机会也相对频繁,重复的接触就会引发、增强相互间的好感。  
强烈的相似性  
人们大多选择社会地位、经济实力与自己相近的人为邻,而地理位置上的邻近性进一步增强了人们的相似性。  
越是邻近的人,其可利用度也越高邻居之间不用花费太多的时间和费用便可成为好朋友,而且有很多事可以相互嘱托,有快乐可以共同分享。比如可以请邻居照看孩子或房子,家里不管发生什么大事小事都可以相互照应。  
认知的一贯性与讨厌的人比邻而居,在心理上是难以忍受的。人们在交往中大多愿意接近与自己合得来、住所比较近的人。  

80零和游戏原理  
当你看到两位对弈者时,你就可以说他们正在玩“零和游戏”。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总会有一个赢,一个输,如果我们把获胜计算为得1分,而输棋为-1分,那么,这两人得分之和就是:1+(-1)=0。  
  这正是“零和游戏”的基本内容:游戏者有输有赢,一方所赢正是另一方所输,游戏的总成绩永远是零。  
  零和游戏原理之所以广受关注,主要是因为人们发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能发现与“零和游戏”类似的局面,胜利者的光荣后面往往隐藏着失败者的辛酸和苦涩。从个人到国家,从到经济,似乎无不验证了世界正是一个巨大的“零和游戏”场。这种理论认为,世界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财富、资源、机遇都是有限的,个别人、个别地区和个别国家财富的增加必然意味着对其他人、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掠夺,这是一个“邪恶进化论”式的弱肉强食的世界。  
  但20世纪人类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经济的高速增长、科技进步、全球化以及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之后,“零和游戏”观念正逐渐被“双赢”观念所取代。人们开始认识到“利己”不一定要建立在“损人”的基础上。通过有效合作,皆大欢喜的结局是可能出现的。但从“零和游戏”走向“双赢”,要求各方要有真诚合作的精神和勇气,在合作中不要耍小聪明,不要总想占别人的小便宜,要遵守游戏规则,否则“双赢”的局面就不可能出现,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  

81留面子效应  
先提出一个很大的要求,接着提出较少的的要求,往往比直接提出后者更容易让对方接受。  

82流言的心理效应  
《战国策·秦策二》记载:“费人胡与曾了同名者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与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苦。须臾,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自若  
。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普参是古代有名的贤人,他十分重品德修养,每天都要三番五次地反省自己。其母对他十分了解,相信自己儿子不会干出杀人之事,但经不起众口一词再三告以“曾参杀人”,便再也坐不住,放下织布的梭子翻墙逃走了。后以曾参杀人一词喻流言可畏。  
83罗米欧与朱丽叶效应  
莎士比亚的名剧《罗米欧与朱丽叶》描写了罗米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他们相爱很深,但由于两家是世仇,感情得不到家里其它成员的认可,双方的家长百般阻挠。然而,他们  
的感情并没有因为家长的干涉而有丝毫的减弱,反而相爱更深,最终双双殉情而死。  
84罗森塔尔的负效应(反期望)  
“罗森塔尔效应”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1968年通过实验研究而提出来的,它揭示了教育过程中这样一种心理现象:实验者向教师提供某类学生有极好发展潜力的假信息,引发教师对这类学生产生期望,从而对他们表现出特别的关照、注意;学生体察到教师对自己的这种期望,受到激励,因而更加勤奋努力地学习,结果,智力和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  
由于“罗森塔尔效应”的特殊效果,许多教育工作者都喜欢运用。然而仔细分析各类教育案例就会发现,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罗森塔尔效应”差异明显:有的同学对老师的亲近与关注反应积极,“期望”产生的效应良好;但也有不少同学“期望”的效应较差,有时甚至表现得更为消极和失望。这说明,“罗森塔尔效应”与任何一种心理现象的产生一样,是带有条件的,有其产生的心理基础,也就是说,教师的期望只有在“适当的心理条件”下才会起作用。如,只有在充分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学习动机、自我意识等特点的基础上,有分寸地发出“期望”,“罗森塔尔”才会产生强烈的“正效应”;否则可能会产生零效应,甚至负效应。负效应的产生多与下面的心理态势相关:  
一、学习动机模糊不清  
“罗森塔尔效应”产生的心理前提首先是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力量。心理学的调查研究材料表明:学习动机是复杂多样的,以动机在每个学生身上起作用的大小而论,又有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教师亲近的态度、满含期望的特别关注,只是一种外在条件,只有当学生高度重视并且渴望得到老师的这种“关注”,“期望”的效应才会产生。学生这种渴望受到老师重视、获得老师表扬的心理趋向,就成为了学习的附属内驱力,学生附属内驱力越强,教师期望产生的价值就越高。受多种原因的影响,一些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模糊不清,形成的附属内驱力表现为紊乱而弱小,因此,期望产生的价值也不会太大。  
二、逆反心理强烈反弹  
一些学生对于自己在家庭、社会或学校中的地位不满意,或自己的父母、亲人在社会上长期处于被排斥甚至被欺凌的地位,因此常常会无意识地把一切有权威的人,甚至一切XXXXX都看成有威胁的人物,看成自己或家庭受打击受痛苦的来源。而处在他们的年龄,是很容易把这种仇视转移到在学校生活中处于优势地位的教师身上的,此时处于“靶子”地位的教师,他们对学生的期待暗示不但不能被接受,反而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反弹或对抗。这些学生害怕上老师的“当”,不愿成为教师的“宠儿”,教师的期待在他们身上所起的作用往往是负面的,呈负效应。  
三、自我独立意识明显(人际心理http://gaoyn提示:原文刊于《班主任》)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的期待暗示只有在那些自我意识不强和易受暗示的学生身上才起作用,“罗森塔尔效应”也才能显示一定效果。而事实上,多数中学生的意向是不随教师的期待而改变的,特别是自我意识日益增强的中学生,紧张、单调的学习考试生活使他们长期处于消极压抑的心理状态下,独立意识的发展往往超过同龄人。在他们面前,教师的态度不再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在学习自觉性稍强的时候,占支配地位的学习愿望不仅仅是为实现教师的预言;而自觉性很差的时候,教师的期望则更难转化为学习的内在动力和学习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