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文学

心理学效应大全

乐读文学 > 古典文学 > 心理学效应大全

第10页

书籍名:《心理学效应大全》    作者:未知

有道是: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我想,在提高说服XXXXX际能力,避免“飞去来器效应”方面,只要是着眼于对正确扮演社会角色有利,那么,说服的方法也是大可来个“各显神通”的吧?  


46改宗效应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哈罗德·西格尔有一个出色的研究,题目是“改宗的心理学效应”。研究表明,在一个问题对某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时候,如果他在这个问题上能使一个“反对者”改变意见而和自己的观点一致,他宁愿要那个“反对者”,而不要一个同意者。改宗效应”使我们明白:某些没有是非观念的“好好先生”之所以被人瞧不起,乃是因为他们给人一种没有能力的感觉;而不少敢于直言是非,勇于开展批评的人,最终所以能受到人们的喜爱,乃是因为他们给人一种富有才能的感染力。  

47共生效应  

植物界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  在自然界,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往往长势不旺,没有生机,甚至枯萎衰败,而当众多植物一起生长时,却能郁郁葱葱,挺拔茂盛,人们把这种植物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  共生就是两者相互利用(虽然这个词是贬义词,但实际就是这样),同时有利于双方发展的现象,这种情况应不仅限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也会有。  

48古烈治效应  

这是一个美国笑话,说的是有一位美国前总统和夫人可尼基去一家农场参观养鸡舍,夫人看见公鸡在母鸡身上踩蛋,忽发奇想问陪同的农场主说:你能否告诉我公鸡一天在母鸡身上尽多少次“丈夫”的责任?答:时时尽责一日十余次。夫人说:请把结论告诉总统。农场主过去给总统刚一说完,总统问道:每次都在同一只母鸡身上尽责任吗?答:次次更换伴侣。总统说:请把结论转告夫人。  
q+Q/f  ]0I1u;|  这个故事充分说明了男女思维的差异,男女都没有错,各人都有自己思考问题的角度。后来它就成了男人见异思迁喜新厌旧(或淡旧)的著名心理学效应了。不过这里讲的是男人的自然属性,要说人的社会性男人还是应该有责任心和道德法律良知的,特别是在古烈治情结发生作用时,他们还是要学会压抑和克己自律的,否则他与动物有区别吗???人所以披了张皮就因为人有理性,如果没有这,社会哪还有次序呀?  

49  关系场效应  

在角色群体的活动效率中,既可能产生增力作用,也可能导致减力作用。  “三个臭皮匠,凑成一个诸葛亮”,这种情况下“1+1+l"大于3。这在群体成员活动的效率角度上,称之为“群体的增力作用”。  “三个和尚没水喝”,这种情况下的“1+1+1”却等于0了。这在群体成员活动的效率角度上,称之为“群体的减力作用”。这种由不同的角色扮演者组成的群体产生的内聚力或摩擦力,在社会心理学上,统称为“关系场效应”。  

50光环效应  

        又称晕轮效应,是指在观察某个人时,对于他的某种品质或特征有鲜明的知觉,从而掩盖了其他特征。美国心理学家戴恩等人有个研究,让被试者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分别是有魅力的、无魅力的和魅力中等的,然后让被试者从与魅力无关的方面去评价这些人,如他们的职业、婚姻、能力等,结果发现,有魅力的人在各方面得到的评分都是最高的,无魅力者得分最低,这种漂亮的人各方面都好实际上就是光环效应的典型表现。很多班主任都有这样的观点,学生成绩好,就样样都好;学生成绩差,就觉得他一无是处。这就要求班主任既要充分注意学生特长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使学生的闪光点得到别人的认可,受到别人的尊重,增强学生的自信。同时也应注意,虽然对学生偏爱一些是人之常情,但过分的偏爱或溺爱都会导致感情用事,对错不分,有的还会一俊遮百丑,实际上对学生的成长是很不利的。  

51过度理由效应  
  “过度理由效应”很容易发生在过分讲究“1”和“0”角色分配的情侣身上。经常有一方抱怨自己的BF不懂得付出,只是一味地索取,而对方则不以为然地觉得这是作为“老公”应该尽的责任。究其原因,正是在于两人的关系长期只是陷于单一的流向。一开始,作为“老公”的一方确立了自己“1”的角色以后,为了显示自己男人的宽大肩膀用心呵护自己的爱人,不断地从各个层面的付出,另一方则拼命地体现出自己的“小鸟依人”感。久而久之,“过度理由效应”便产生了作用,两人不自觉地将情侣关系的定位留于浅表的“施予和获得”这个利益层面的原因,而忽视了深层次的感情交流、生活适应和个性融合等等方面。最后,索取的一方的直接欲望越来越膨胀,而付出的一方往往到最后变得疲惫不堪。到分手时,一个会觉得对方自私自利、只为了得到好处而和自己在一起,另一个却会一味地指责对方根本不爱自己或者另有他欢才不再对自己付出。    可以看出,“过度理由效应”常常更多在缺心眼的人身上体现。就像那个抛弃了原来的BF而毅然转投日本男人怀抱的男孩一样。若非看重了表面的外貌、长相等因素吸引,他也不可能做出如此重大的抉择,丝毫不考虑真的东渡日本以后其他种种更为重要的后果。所以,单纯的付出虽然能够暂时保持表面上的火热与紧密,但这同时也意味着分崩离析的前奏。一旦这种付出由于对方与日俱增的欲望而无法维继时,那就预示着悲剧的上演,因为让对方得以相信那个能维系两人关系的表面理由已不复存在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有这样的体验:亲朋好友帮助我们,我们不觉得奇怪,因为“他是我的亲戚”、“他是我的朋友”,理所当然他们会帮助我们;但是如果一个陌生人向我们伸出援手,我们却会认为“这个人乐于助人”。  

同样,在家庭生活中,妻子和丈夫常常无视对方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因为“这是责任”、“这是义务”,而不是因为“爱”和“关心”;一旦外人对自己做出类似行为,则会认为这是“关心”,是“爱的表示”。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呢?这就是由于社会心理学上所说的“过度理由效应”。每个人都力图使自己和别人的行为看起来合理,因而总是为行为寻找原因,一旦找到足够的原因,人们就很少再继续找下去,而且,在寻找原因时,总是先找那些显而易见的外在原因,因此,如果外部原因足以对行为做出解释时,人们一般就不再去寻找内部的原因了。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位老人在一个小乡村里休养,但附近却住着一些十分顽皮的孩子,他们天天互相追逐打闹,喧哗的吵闹声使老人无法好好休息,在屡禁不止的情况下,老人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把孩子们都叫到一起,告诉他们谁叫的声音越大,谁得到的报酬就越多,他每次都根据孩子们吵闹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奖励。到孩子们已经习惯于获取奖励的时候,老人开始逐渐减少所给的奖励,最后无论孩子们怎么吵,老人一分钱也不给。  

结果,孩子们认为受到的待遇越来越不公正,认为“不给钱了谁还给你叫”,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声吵闹。  

行为如果只用外在理由来解释,那么,一旦外在理由不再存在,这种行为也将趋于终止,因此,如果我们希望某种行为得以保持,就不要给它足够的外部理由。  

公司老板如果希望自己的职员努力工作,就不要给予职员太多的物质奖励,而要让职员认为他自己勤奋、上进,喜欢这份工作,喜欢这家公司;希望孩子努力学习的家长,也不能用太多的金钱和奖品去奖励孩子的好成绩,而要让孩子觉得自己喜欢学习,学习是有趣的事  

章,可能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尽量从当事人自身安全的角度来劝说,使他真正意识到自己的过错。  
最好还能配合使用小的宣传彩页或安全常识小卡片,让市民清楚知道自己违反了哪一条驾驶规则,设计一套“友情提示卡通图案”让他从所犯错误的“肇事者”卡通系列贴纸里选取相应的那种贴在方向盘上,以便在以后的驾驶中随时提醒自己不要违反交通规则。这样的方法既能达到教育管理的目的,又能在和谐的氛围中形成比较良好的警民关系。即使必须采取罚款等措施的,经过这样的铺垫,也有利于使对方心悦诚服,采取主动配合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