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文学

心理学的诡计

乐读文学 > 古典文学 > 心理学的诡计

第42页

书籍名:《心理学的诡计》    作者:万宇峰

  第二天清早,风停了,太阳暖烘烘的。喜鹊又对寒号乌说:“趁着天气好。赶快垒窝吧。”寒号鸟心里想:“天气这么好,严寒应该不会来了吧,等天气真正冷下来的时候,再垒窝也不迟。”抱着这样的侥幸心理,它叉凑合着过了几天。
  寒冬腊月,大雪纷飞,漫山遍野一片白色。北风像狮子一样狂吼,河里的水结了冰,崖缝里冷得像冰窖。就在这严寒的夜里,喜鹊在温暖的窝里熟睡,寒号鸟却发出最后的哀号:“哆n罗口罗,哆口罗口罗,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垒窝。”
  天亮了,阳光普照大地。喜鹊在枝头呼唤邻居寒号乌,但是可怜的寒号鸟在半夜里已经被冻死了。
  正是存有侥幸心理,寒号鸟才最终失去了性命。所以说,在现实生活巾,我们千万不能抱有侥幸心理。不要错误地认为一个小细节对整个命运起不了什么作用,“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不及时把小洞修复了,等其发展成为大洞的时候,造成的损害可能就来不及弥补了。
  6为什么我们豆是喜欢发牢骚
  一位-C,N学家曾这样说过:如果你还有时间抱怨,那么你就有时间把工作做得更好;如果你觉得抱怨已经无济于事,你就应该去寻找克服嗣难、改变环境的方法,如果你认为抱怨是一种坏习惯,你就应该化抱怨为抱负,变怨气为志气。
  不难发现,生活的每1个角落,几乎都存有“牢骚族”或“抱怨族”,他们每天轮流把“枪口”指向生活的方方面面,埋怨这个,批评那个,周围的人几乎无一幸免。在他们的眼里,任何事情都足以引起他们的抱怨,都足以让他们生气或者发怒。
  偶尔抱怨,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如果你天灭抱怨,而且抱怨的还都是一些很小的事情,无疑会给人留下一种“无能”的印象。在众人的眼里,一个能干之人是很少会抱怨的,如果你因为爱“抱怨”而被别人称为“无能”,岂不是一件很冤枉的事情!况且,抱怨常常会使情绪恶化,以致看什么都不顺眼,最后会使自己陷入一种自己制造出来的消极情景之中。
  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陈晨和公司的其他销售员一样,拿着很低的底薪和不稳定的提成,即使如此,他们每天都还得很辛苦地工作着。,当领到第一个月的工资时,他向自己的父亲抱怨说:“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抠门儿的老板,辛辛苦苦地为他干了一个月,他就给这幺点薪水。”
  一向慈祥的父亲并没有问他具体领到了多少薪水,而是问他说:“你算过没有,这个月你为公司创造了多少财富?你拿到的薪水是不是与你给公司创造的财富相称呢?”
  听了父亲的问话之后,陈晨再也没有抱怨过,既不抱怨别人,也不抱怨自己。以后的日子里,更多的时候他是在抱怨自己这个月的业绩太少,有愧于老板发的工资。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会更加努力地工作。两年之后,他被提升为公司销售部的经理,工资待遇自然提升了很多。但是他经常考虑的问题依旧是:“我为公司创造了多少价值,对得起我拿的工资吗?”
  有位伟人曾经说过:“有所作为是生活中的最高境界。而抱怨则是无所作为,是逃避责任,是放弃义务,是自甘沉沦。”生活中,无论我们遇到什么样的事情,无论我们遭遇到什么样的境况,都已经是改变不了的事实,如果一味地喋喋不休,依旧是于事无补,而且还可能会让事情变得更糟糕。苟子说:“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失之己,反之人,岂不迂乎哉!”
  如果你能够抛却抱怨的心理,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心态,让积极代替消极,让主动代替推诿,让承担责任代替事不关己。如此,抱怨的心理便无处藏身,久而久之,你遭遇的境况会存你努力的改变下得到改善,而你也将很难再找到抱怨的理由。心态改变了,外界的环境和事物也会随之改变,敢于承担责任了,抱怨也就会变少了。
  不幸和灾难说不定就会在某个时刻降临,此时,你是以消极抱怨的心态待之,还是用积极的心态去化解灾难。如果你总是抱有一种消极的心态,怨灭尤人,可能要抱怨一辈子,因为抱怨不能够解决任何问题,没有一点用途。正如海伦·凯勒所说:“抱怨只会使心灵阴暗。”反之,当你积极地去面对苦难和问题时,你肯定会从中得到更大的益处,获取另一番收获。
  7
  |一块石头为什么可以卖到天价
  一位禅师为了启发他的徒弟,就给他一块很大、很漂亮的石头,让他拿到菜市场卖,并嘱咐:“不要卖掉它,只是试着卖掉它。注意观察,多问一些人,然后只要告诉我在蔬菜市场它能卖多少就可以。”徒弟去了。
  在幕市场,许多人看着石头想:它可作很好的小摆件,我们的孩子可以玩,或者我们可以把它当作秤砣。于是他们出了价,但只不过几个小硬币。
  徒弟拿着石头回来,对禅师说:“它最多只能卖几个硬币。”师父说:“现在你去黄金市场,问问那儿的人能给出什幺价,但是不要卖掉它。”从黄金市场回来,徒弟很高兴地说:“太棒了!他们乐意出1000块钱。”
  师父说:“现在你去珠宝市场那儿,低于50万不要卖掉。”他去了珠宝商那儿,没想到珠宝商们竟然乐意出5万块钱。徒弟记着师父的话,不卖,商人继续抬高价格——他们出到10万。徒弟还是不卖,商人又把价抬到了20万……50万!徒弟还是不卖。但他心里想的是:这些人疯了!最后,商人竟然真的出到五十万要买那块石头。
  在“天价的石头”这个故事里,禅帅告诉了年轻人一个关于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的道理;但同时他又向我们揭示了“儿勃伦效应”这一规律。这‘效应是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提出的,他发现商品的价格定得越高越能畅销。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在消费的过程中,消费者都有一种挥霍性的消费心理,他们对一种商品需求的程度不会因为其标价较高而降低,相反却是增加。
  例如,‘件款式、质地差1:多的衬衣,在普通的商场H买几十元,而在‘些高档商场,却能够卖到几百元,但还是有很多人愿意去买。标价9999元的眼镜架,6666万元的纪念表,158万元的钢琴,1OH_元的花瓶,800元一斤的牛肉,100元一盒的香烟,50元一瓶的矿泉水,99元一碗的面条,5万元一部的手机,1000万元一辆的汽车……这些可谓是“天价”商品,在市场上异常走俏,甚至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大好局面。想买还要提前预定,甚至还有需要提前半年预定的,最过分的是,即便是提前预定了也不保证·定能买到现货。
  照理说,人们都渴望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难道那些消费者真的相信是“物有所值”吗?或者,他们是被钱“烧”迷糊了?其实,消费者购买这类商品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追求直接的物质满足和享受,而足为了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会随着收入的增加,逐步由追求数量、质量过渡到追求品位、格调。这种消费理念的转变导致人们卅现了这样的认知:价格越高,东西越好。价格高的商品意味着权势、地位、荣誉和成功,而购买价格高的商品是一种炫耀性消费,能给人“名贵”和“超凡脱俗”的印象,使|I|勾买者产生一定的优越感,所以就出现了这样一种奇特的经济现象:一些商品价格定得越高,就越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也正因为如此,商家征做广告时,会用“贵得有‘理’”这样的说法,暗示自己的昂贵商品代表着“高品质”的生活。目前,这种炫耀性的消费方式已经扩散到并/fi富裕的人群,甚至这一人群对昂贵的商品更为热衷,冈为他们更急于摆脱“贫困”的标签,借昂贵的物质消费来使自己获得他人的尊重。
  8同样的钱为什么感觉不同
  一个人要去听一场音乐会,票价是200元,出发时发现丢了一张价值200元的电话卡,虽然很心疼,但并没有影响他去听音乐会,而如果这个人把提前购买的200元音乐会门票弄丢了,他则不愿意再次买票去听了,这是为什么呢?